欢迎进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轻便、高效、经济的人力资源服务
人力资半岛BD体育,源管理新动向范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8-01 05:54
  |  
阅读量: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新动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1993年成立至今,目前约有350所左右的高校设置了该专业。随着我国企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而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职位的能力素质正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企业的职位说明书为此提供了获得这些关键能力的蓝图,也直接表明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类相关职位所需的能力素质。为了探究企业真正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需要的能力素质,论文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对100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类职位说明书进行了调查分析,从中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类学生应该培养的20种能力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类相关职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如表1所示:

  从表1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类职位所需培养的专业性、沟通能力、计划执行、组织协调、客户导向、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素质,难以在一个封闭的理论教学环境中完成。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导致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间严重脱节,所培养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诸多用人单位对此颇有微词。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是要树立主动实践理念,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动实践”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roy Dressel 和 Dora Marcus提出,该理论认为教师教会学生的知识量并不能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而应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多少掌握知识的技巧为标准。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当仅仅教授学生现成的方法,或是现成的模式化解决方案,而是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自身拥有一种根据周遭条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能力。“主动实践”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直接参与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主动实践”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各级教育一再强学活动应理论联系实际,应尽可能地增加教学实践内容,但收效甚微。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长期来一直“被实践”,学校或者任课教师想当然地假定学生的实践需求,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学生甚至还会产生实践的情绪和行为。因此,“主动实践”的着力点就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设计思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就要求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意愿和实践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其他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主体获益的长效办学激励机制。

  2.具体方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而设定。论文在此讨论的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全日制学生。该课程的设计方案包括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课堂实践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对某一教学阶段的内容或安排进行模拟性和巩固性训练,其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初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社会实践是根据教学计划,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更进一步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课堂实践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与拓展,社会实践则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该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1时,实践21学时。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不占用课程时间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广泛参与到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具体方案见表2:

  1.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任课教师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任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技能、经验、个性和社会人脉关系等都对主动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主动实践教学的开展从师资上说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生是主动实践的对象和主体,主动实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从“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实质性转变,实现“被动实践”到自觉自愿自发的“主动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3.构建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主动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现行的教师课薪分配机制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按职取酬体制,这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特别是中低职称教师开展主动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实践”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对任课教师合理可行的绩效考评和薪酬激励机制,这已关系到“主动实践”课程的成败。

  4.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主动实践”的教学涉及众多的参与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主体以外,从大的方面说还包括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家长等社会主体,他们的态度和支持也是实践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平衡这些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不断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并获益的长效教学激励机制。

  [1]杨定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2(11)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世界经济运行发展逐步向着高质量、高速率,高人才方向发展,人才培养、人才合理利用和注重人才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只有依靠人才创新才能推进企业生产高效化,企业经济收入才会稳步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明确提出在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国家发展战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本文依据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问题给予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就读于校园中的受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来源,因此被称为潜在人力资源;另一组成部分是指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被称为现有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引导是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进行合理分配,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合理安排人才资源的工作,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社会效益的工作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培育出来的不同人才资源依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对企业员工的个人信息管理,工作范围设定以及工作业绩考核等做出公平的判断,是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平衡的“中介”保障。

  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才不断发展和充裕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企业合理运转,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充实的人才基础。第一,选拔功能。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企业中拥有充足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人才的选拔,企业人力资源部依据企业的生产要求和生产规模对人才社会中的人才进行筛选。例如:企业的市场部缺少营销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则按照市场部需要的人才要求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为市场部应聘市场营销员;第二,培养功能。企业人力资源部对新应聘的工作人员进行入职培训,使新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制度,工资制度以及不同岗位工作范围等进行培训,使新员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了解,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依据新员工的发展方向和应聘岗位对人才进行合理分配,一方面实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对人才的发展规划了人生方向;第三,鼓励功能。企业注重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逐步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而员工在企业中的成就一方面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员工可以从企业中得到相应的经济报酬,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注重协调企业与人才之间的经济利益协调发展,是对人才的创新给予肯定,对员工的发展和进步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实现对员工潜在能力的进一步激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创新空间;第四,维护功能。对企业中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充分协调企业与个人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形成良好的企业人才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人才流失,保障企业整体运行发展畅通运行,避免由于企业人才管理不当造成企业部分运行瘫痪,影响企业整体发展,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首先为企业人才进行合理规划。企业的人才管理部门的第一任务是保障企业的人才数量与企业发展想相适应,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依据企业当前发展状况进行人才规划,把握企业人才的总体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使企业中的不同人才管理进行明确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依据企业发展的不同岗位需求对人才的学历,年龄、工作经验等众多个人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对人才进行划分管理,明确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保障人才自身的发展需要提供重要依据;其三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校招,网络招聘等多种招聘渠道为企业招聘人才,经过“人才招聘-人才面试(一般包括初试和复试)-人才选拔”等几个阶段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此外企业的人力资源还要对选的新员工进行员工培训和岗位培训,确保新员工能够尽快熟悉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保障企业发展中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工作衔接得当;其四保障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和明确工资制度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源管理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招募新型人才半岛BD体育,,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工资制度做保障,企业依据人资整理出来的相关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工资管理进行公平衡量,确保企业的制度管理明确,形成完备的管理方案,促进企业整体运行和发展;最后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整体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注重把握企业内部人才自身发展前途的规划。企业人资依据员工的个人简历,职业规划以及其他先关资料对人才进行合理安排,充分挖掘人才发展中的潜在能力,在工作中协调好企业发展与人才自身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促进人才的自身发展。

  我国企业的发展正处于逐步创新阶段,注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当前我国企业的人资管理中坚持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人资管理中制度化管理与人员管理中的协调发展,改变公司管理制度中较为刻板的管理条目,实现员工发展与制度规定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管理制度变“活”,既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又形成对员工人性化管理,符合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也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更加灵活多样,企业的人资管理也逐步向着灵活性方向发展。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选择不受政府“指定”限制,招聘人才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对人才的管理也逐步实现“人尽其才”的方向管理,依据企业招聘的人才自身发展优势,适当的进行人才岗位调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经济利益同时也使人才自身充分发展;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流动性强。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形式多样化,促进人才的流动性也逐步增大。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或者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要求也逐步扩大,促使他们寻找更广阔的工作空间,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逐步增大。因此企业应当注重把握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办法,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动性,保障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人力资源观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我国人资管理进一步发展的阻碍。第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投入较低。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只注重企业的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人才资源培养考虑,导致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管理投入较低,管理资金供应也处于低迷状态使企业的人才培养步伐缓慢,人才管理系统缺少科学性,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应用之间供求不平衡。此外,我国当前企业中的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家庭式管理”员工与管理层缺少沟通,员工无法理解企业未来管理发展方向,管理者也缺少对员工需求的满足,致使企业内部信息不畅通,阻碍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化管理;第二,人资管理过于简化,人资激励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视野相对狭隘,只注重企业经济利益的创造,对人才管理队伍的深入建设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单一,而人资管理的工作内容大多只是纸上谈兵,员工对企业人资管理能力的质疑,不利于企业的人才管理,为企业的人才发展和制度管理创造巨大漏洞。

  面对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模式创新。首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企业应用人才进行生产创新,促进企业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障人才的自身利益。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加大对企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潜在动力,也促使人才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形成完备的人才管理战略。

  其次,企业应当坚持“战略性与科学性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使企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提升人才的实际实践能力,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向着先进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另一方面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在保障企业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对人才管理做到赏罚分明的透明化管理,逐步晚上企业人才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逐步从注重经济发展向着注重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转变,转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有助于促进人才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进企业人才管理与时代人才需求同步运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徐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其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孙少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李楠.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对涉农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相飞.房地产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

  [6]邱畅.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对雇主品牌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4.

  [7]陈啸.浅议现阶段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07.

  [8]马俊.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4.

  战略是组织发展的长期方向和愿景,是组织整体的运营和未来的发展程度。战略管理是企业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所必需采取的管理手段。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生产活动的第一资源,企业的其他资源都要借助于人的参与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创造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在企业战略答理的框架内,重新思考自己的任务、职能定位,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促成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货币电子化、资源知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体现出广泛性、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并具有快速、动态、不确定和复杂性等特点。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思考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角色与价值培植问题,建立新的模式来培养竞争力。

  (2)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小,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3)社会知识化。2l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4)员工多元化。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健全人员的流动必然更频繁,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更加复杂。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长期员工与临时员工、高层管理者与一般专业人员在各种形式上的差别将会显露出来。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来支撑和保证企业经营战略实现;这代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传统人事管理,向帮助企业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员工贡献最大化这样一种全新角色的转变。

  (1)关注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管理新经济时代将是一个人才为主导的时代素质越高、越稀少、热门的人才将获得愈多的工作机会和报酬。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建立新型员工关系,满足员工需求。面临新经济时代的诸多环境变迁,管理者要对包括企业竞争战略、人力资源政策和其他会影响到员工的经营政策在内的众多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活动负责。

  (3)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发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

  (4)开发企业能力,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在新经济时代,“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更为流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这一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新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向广度、深度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的价格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逐渐成为能够创造价值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部门。作为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战略就是确定一个企业如何进行人员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方向性指导计划;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要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相一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引导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创造条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使现代企业能够适应当前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人才资源更好地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服务。在新形势下,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有效的开发、合理的使用、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企业蓬勃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第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远规划,它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第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有助于将企业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21世纪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革,使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将员工个人期望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出发,确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合异求同,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获得利益的目的。

  第三,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身的发展,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

  第四,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富有激励作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而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由于人力资源战略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战略的实施程度主要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构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

  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将从资金、产品等有形资本的竞争转为无形的智力资本的竞争。如何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对于现代企业竞争至关重要。新经济时代,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企业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能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可见,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这就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对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理念,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与体能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中心,关心人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获取知识、技能、成就满足、身心健康的各种可能,并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潜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是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不再是传统管理假设中的“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而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人”,他们需求的重点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而是追求发挥特长和成就事业,他们需求的重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控制人、限制个性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关注于培养人,塑造人,让职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竞争力的互动过程,也即是企业文化成熟和构建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已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并且已将企业文化作为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它们之间的互动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人力资源柔性的文化管理可以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既能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到尊重,又能够团结协作,最终达到一种半岛BD体育,和谐、高效的合作型文化,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向心力和融合力,在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和员工成为共同的利益体,员工不再是被动使用的劳动力,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特征,转向了对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即把开发人的潜能与实现组织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与员工心理契约的紧密融合,并把两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将由过去的对员工严加控制、命令的上级组织,转变为对员工充分授权的服务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充分信任员工的基础上,通过对员工授权和服务,共建心理契约,以激发他们自觉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保证员工产生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的过程。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使企业能清楚并满足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也可以使每一位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管理软件等信息资源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条理化。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由过去经验式的人事管理,步入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此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统意义上局限于一国确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局面将被打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担负着融合不同政治体制、法律规范、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员工凝聚力的重任,因此人力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已经得到许多跨国公司的充分重视和利用,各国企业之间也有了多种的合作。通过科学化、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能力和技巧,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境界。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想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

  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可持续开发型发展趋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柔性文化管理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首先应该在观念上创新,树立以知识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管理的理念,要认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对员工培训的投资是保持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把企业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增值,从而使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企业与职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为此,企业要树立长远的以知识、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思想,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使职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发挥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的潜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要适应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以建立一种鼓励知识创新、注重个性张扬的新型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立,使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企业中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种自觉的活动,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开展。这里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微观的企业制度创新,包括用人制度创新、培训制度创新、考核激励制度创新。第一,用人制度的创新,即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新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二,培训制度的创新,即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培训投资是保持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建立科学、长远的员工培训制度。第三,考核激励制度创新,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结合用人和培训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培训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制定一套能够增进员工工作积极性与自身发展,同时促使员工的努力趋向与组织的目标、理念与文化相一致的薪资制度。

  第一,进行心理契约管理。在心理契约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由监督和控制关系转变为指导和激励关系。在心理契约的构建中,管理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使员工和企业具有共同的发展方向,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第二,进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和谐的、开放性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通过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激励力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使人人奋发向上、投入到竞争与创造的行列之中,为事业的

  发展贡献力量。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快速决策和远程管理。第四,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共享。其包含着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技术、科学和其创新成果的共享;知识积累、历史经验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的共享;最终达到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存与科学运用的共半岛BD体育,享。要实现最大范围人力资源共享应做好两项工作:用新信息技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能及时地存储人力资源信息,能合理地把信息分类、分析并可随时索取信息,能科学地管理信息,能把信息按需要及时传递给需用者。二是及时建立法律、制度,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进而促进人类和谐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制度的总称(Huselid et al.,1997)。然而学者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理解。Arthur(1994)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两种类型。Delery和Doty(1996)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内部发展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市场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两种。尽管学者们对人资源管理的观点各有侧重和不同,但是他们都一直在探究如何凭借它来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半岛BD体育,价值性和独特性资源能给组织带来高绩效和竞争优势,组织需要通过恰当的组织形式去获得和利用这些价值性和独特性资源(Foss,2007)。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作为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它可以部分解释组织获得这些独特性和价值性资源,从而给组织带来较高组织绩效和行业的竞争优势(Alvaro et al.,2009)。因此,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正向的影响(Sun et al.,2007),其中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变量是组范畴。他们试图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来剖析它是否对组织的竞争优织方面的绩效。这些绩效主要反映了组织过去成长的情况,本质上属于组织非创新绩效的势有影响(What)?在这方面,有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影响的内部机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影响这些绩效的中介效应或/和调节效应,并总结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How)。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全球化推进,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够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Griffin & Page,1996)。近年来研究环境变化和组织创新的文献在数量上明显增加(Anand et al.,2007)。这股研究的热潮逐渐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学者们开始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创新层面的绩效是否有显著正向影响(Subramaniam & Youndt,2005)。宏观上来看,组织创新绩效一般反映组织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组织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通常意味着对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思考。目前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正向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探讨本质是在研究它是否对组织持续性竞争优势有影响(What)?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也就是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持续竞争优势影响的机制研究。虽然这方面的本土化研究还刚刚起步,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将成为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化升级,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政策依据。

  因此,纵观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丰富和发展过程中,研究的侧重点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从关注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到分析它内部影响机制,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同组织战略的匹配到剖析它与外部情景因素的匹配,从研究它对竞争优势的作用到探寻它对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影响。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需要从西方吸取精髓,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体系对本土化研究的影响必将深远。本文试图厘清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脉络,多重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建的内容,为我国本土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逐渐建立起脉络清晰的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因变量、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三个不同的研究维度多重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并在分析中列举相关研究作为佐证。

  首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因变量是关注创新绩效还是非创新绩效,将研究划分为研究竞争优势还是研究持续竞争优势。非创新绩效是组织过去的经营情况,反映组织曾经和现在处于市场中的竞争力,它可以代表组织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动态性的日益显著,过去的绩效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组织在未来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创新绩效主要反映了组织在未来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它代表了组织持续性竞争优势(Griffin & Page,1996)。

  其次,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是否探讨中介机制,将研究划分为内部机制研究和没有内部机制研究。由于一些实证研究质疑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影响组织绩效(Cappelli & Newmark,2001)。因此,需要从某理论视角通过中介效应来揭示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内部机制。

  最后,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是否探讨调节机制,我们将研究划分为外部匹配机制研究和没有外部匹配机制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外部匹配观”和“普遍观”(Delery & Doty,1996)与此划分相同。外部匹配机制研究是探讨不同的情境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的关系,同样“外部匹配观”强调不同情境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关系的影响。没有外部匹配机制研究认为在任何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都会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这和“普遍观”内容一致。本文通过因变量、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三个不同维度,我们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划分成为八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如表1所示。

  Ⅰ――竞争优势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的影响。这方面的绩效包含了个人层面的生产率和满意度等,也包括组织层面的利润和销售额等。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给提高组织竞争优势。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哪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最佳实践。研究的前提假设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总是给组织带来较好的非创新绩效水平半岛BD体育,。这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观”的观点基本一致。

  Ⅱ――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研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关系。创新绩效通常与获得和保持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相关(Lyon & Ferrier,2002)。有些学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但是也有些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因此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Daniel et al.,2008)。中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Wang,2003)。

  Ⅲ――竞争优势内部机制研究。研究关注人力资源和组织非创新绩效之间内部机制。这方面的研究是在“Ⅰ――竞争优势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影响非创新绩效(How)。大量文献中,依据主要理论视角是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讨论的中介变量主要有工作满意度(Gardner,2001)、工作技能(Park & Anantharama,2003),程序公平和组织承诺(Guy et al.,2007),关心员工和关心客户两个不同的维度(Chuang & Liao,2010)等。

  Ⅳ――持续性竞争优势内部机制研究。研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创新绩效之间内部机制。探讨人力资源如何给组织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How)。Wright等(2001)在理论上提出整合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人力资本流量和存量的变化,使组织能够不断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而获得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和持续性竞争优势之间的中间变量。王林等(2011)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逆向工程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了组织创新绩效。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内部机制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热点问题,但是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凤毛麟角(Daniel et al.,2008)。

  Ⅴ――竞争优势外部匹配机制研究。研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影响存在外部匹配机制。这些研究在“Ⅰ――竞争优势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外部情景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非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Delery和Doty(1996)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匹配观”。在199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最为活跃的内容。许多学者们由此将组织外部情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非创新绩效的影响。如:Datta等(2005)研究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的调节效应。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存在一些争议,如:环境动态性对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有的研究认为,在高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Datta et al.,2005);与此相反,有的研究认为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王林等,2011)。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

  Ⅵ――持续性竞争优势外部匹配机制研究。研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外部匹配机制。Wright和Snell(1998)比较早地从理论上分析了外部情景因素(动态环境)对它们之间的调节效应。他们认为在动态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开发出更多技能的人力资本池和激发出组织所需要的更广泛的员工行为,实现动态地同组织战略相匹配。他们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组织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认为在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使组织获得持续型竞争优势。然而,王林等(2011)利用中国的企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人力资源管理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的这些分歧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不断完善和修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Ⅶ――竞争优势内部和外部匹配机制研究。研究同时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组织非创新绩效关系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从而打开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黑箱”。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国内的学者程德俊和赵曙明(2006)探讨了人力资源专用性在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同时深入分析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Sun等(2007)研究了高绩效工作系统通过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影响生产率和员工离职率,同时分析了企业战略和组织失业率的调节效应。

  Ⅷ――持续性竞争优势内部和外部匹配机制研究。研究不但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组织创新绩效关系内部机制,同时也关注外部因素的调节。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比如:王林等(2011)探讨了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它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动态能力影响新产品成功,并进一步分析了外部情景因素环境动态性的负向调节效应。为了发展和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需要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内部机制,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外部情景因素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机制。这对于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剖析产业创新升级的内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文献资料的梳理,从因变量、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三个维度审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研究,较清晰地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划分了八个重要的领域。这将有利于系统和完整地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对我国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从不同类别变量入手,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目前需要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情境下哪些才是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它们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是否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对组织非创新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探讨它是否带来组织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Ⅰ和Ⅱ领域)?这些研究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进行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另外,Tsui(1997)提出了“员工―雇主”关系模型,我国本土化的对它的研究没有系统性。这方面研究成果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雇佣关系提供有效政策建议。

  其次,侧重探讨具有本土特征的中介效应。一些学者基于中国组织探讨了一些中介变量,例如: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服务导向的组织公民行为和人力资源有效性等,解释了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带来高绩效。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应有其独特性,需要探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中介变量来更加有效地解释这一问题。另外,这方面研究通常关注它对非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可以带来组织竞争优势的内部机制问题(Ⅲ领域)。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中介效应的研究很少,我国对于它为什么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部机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Ⅳ领域)。这方面研究成果对于组织正确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

  再次,研究外部情景因素调节效应。从文献中梳理我国独特的外部情境因素,分析这些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绩效。尤其是先前存在的一些争议,如:组织外部环境动态性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非创新绩效之间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调节效应?需要进一步进行本土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Ⅴ领域)。更为重要的也是现在比较缺乏的研究是外部情景因素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绩效关系(Ⅵ领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整合的研究视角也不可或缺,应该同时研讨人资源管理对非创新绩效的内部和外部机制(Ⅶ领域),以及深入研究它对创新绩效的内部和外部机制(Ⅷ领域),打开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影响的“黑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于提升区域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乃至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企业微观层面的理论依据。

  最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经传到中国,许多中国企业正在面临如何本土化地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的战略中问题。显然现在许多研究发现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些重要结论可以应用到其他国家的情境中,但是完全的“拿来主义”未必带来成功。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利用扎根理论、质化研究进行中国情景的人资源管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这对于发展和补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要。

  [3] 王林,杨东涛,秦伟平.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4):108-117.

  [4] 王林,杨东涛,秦伟平.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逆向工程能力的中介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1,(1):7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项目号:14ZDA02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双重导向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及其对产品创新影响机制探索”(项目号:1301016C);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建立机制研究”(项目号:12ZZD012)。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个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创造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优势。

  1.1 树立人本导向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哲学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因此,新世纪是人本管理的世纪,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员工的成功,从而倡导企业与员工之间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掌握员工职业发展的动向,了解他们的需要、能力及自我目标,按照员工兴趣、特长和公司的知识成长需要相结合制定培训发展计划,充分挖掘潜力,使员工发挥出最大潜能,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找到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进步的最佳切入点。

  1.2 重视学习型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的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营造学习与工作浑然一体的氛围,打造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新型教育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知识营造环境支持,并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1.3 变革企业文化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成长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重视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学习和创造,形成一种带有激励色彩的开放性文化,使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得以整合成组织的系统知识。

  2.1 企业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企业更为倚重知识型员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变得重要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企业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2 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人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如何选拔合格人才、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难题。

  2.3 组织的变革 知识化和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创造性的工作愈发重要,参与性管理的色彩更加浓厚,人才对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自的要求,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与活力。通过这种形式的变革与创新,引入新的团队合作,形成学习型、知识型组织。

  2.4 科学人才观的要求 在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要求下,企业要变革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本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3.1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 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系统工程学、信息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2 着眼全局的动态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企业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3.3 市场导向的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只埋头于内部事务,局限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还要将外部顾客也看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市场的走向,对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全局把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关注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3.4 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虚拟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是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它组织、个人承担 ,并由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通过虚拟进行培训具有许多方面的优点,虚拟培训有沉浸性、自主性、感受性、实时交互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与资源共享,学习者可以控制培训进程,受训者之间以及受训者与培训者之间能够分享信息和进行沟通,为受训者的学习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受训者学习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人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